你知道學用落差差多少嗎?

學用落差是已經存在於台灣好幾年的議題,雖然這看似是整個大結構的問題,但卻深深影響我們每一個人,學生擔心出職場能否學以致用、產業擔心能否找到適當的人才、學校或教育單位擔心學校所教的是否能銜接職場。雖然已有「產學合作」、「職場實習」……等計畫的推動,但就數據與實際狀況來看,學用落差問題似乎還有待努力。

就上班族的角度來看,《遠見雜誌》於2017年與yes123求職網合作進行「上班族對大學觀感大調查」,有高達55.4%的上班族認為,第一份工作無法學以致用,若僅看現職,也有54.8%從事和當年大學所學非相關的行業。調查結果也顯示,上班族並不會因為工作多年,就能慢慢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。而就學生的角度來看,1111人力銀行於2020年進行「學用落差調查」,有79%學生擔心所學不足,認為理論實務差距大、一技之長不夠用。

3 種不同面向的學用落差

表面上求職只是在選一份工作,但其實更深層是對未來人生的決定,無論是短期的也好,長期的也好,職業的選擇可能會牽涉到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。雖然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,每個人可能不盡相同,但或許以下三點能帶來一些共鳴。

1. 政府及人力資源單位端-學校培育和業界進用人力供需的落差

若學校培育在某領域的人才很多,但職場上並不需要那麼多此領域的人才,就會造成失業,而引發許多社會問題,換而言之,若學校培育在某領域的人才很少,但職場上非常缺少這樣的人才,將會造成人才的不足。但供需均衡並不是那麼容易的,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未來趨勢都能被預測,學校科系的增減,也沒有那麼容易改變。

2. 學生端-個人學習成果和畢業後就業環境期待的落差

學生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:「書讀那麼多,以後還不是不會用到」、「學那麼多還是無法學以致用,不如以後出職場再學」,也有一些剛出職場的新鮮人會說:「我讀到這個學歷,薪水才這樣而已」、「工作跟我想像中好不一樣」。如果在工作後還能學習或調適倒還好,但也有部分的學生出職場後才發現跟想像中不一樣,發現自己一開始就選錯了路。

3. 企業端-工作所需與學生所具備的知能態度之間的落差

在專業上的落差,若職場新鮮人的學習能力強,再配合員工訓練,或許並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,像是中華電信學院副院長洪維國就曾提到,不只要衡量求職者「學用落差有多大」,同時也應評估「減少學用落差的能力有多大」。而更需要被重視的落差,是態度上的落差。知識態度技能的教學,學校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態度,沒有進入狀況的、演技派的、玻璃心型的職場新鮮人令企業頭痛,但學校似乎也很少教導正確的職場態度。

或許以上有一個,或多個讓你想要踏入職場的原因,也有可能還有其他對你來說更重要的原因,但大家也可以想想,如果要達成這些需求,就業是唯一的方法嗎?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或許有助於你面對以下的兩難議題。

我們該如何因應學用落差呢?

1. Ucan do it

Ucan應該是許多大學生聽聞或有使用過的平台,其中職場共通職能診斷的功能,可以測量自己目前所擁有的職場共通職能。針對特定的工作,Ucan 也有專業職能診斷的功能,可供診斷在該專業領域的職能。或許大家記得 Ucan,但可以更進一步思考的是,我們透過 Ucan 診斷後,能做些什麼呢?

第一,不論是職場共通職能,或者是專業職能的部分,裡面會有許多向度,像是共通職能就包括:溝通表達、持續學習、人際互動、團隊合作、問題解決、創新、工作責任及紀律、資訊科技應用,這些向度一定有它的重要性,透過測驗我們可以去反思自己的優勢與劣勢。第二,知道了自己的優劣勢後,若能進一步改善自己的劣勢,加強自己的優勢,那 Ucan 才能真正發揮它的效用。相信 You can do it!

2. 職能的共通語言

學用落差有一部份的原因,來自於產業、學校、政府、學生、職場人員沒有對職業所需職能的共通語言。即使1111或者104等平台,業者在徵人時都會呈現許多資訊,或者網路上也有各個職業的介紹,但太過於依賴文字或網路的單向溝通,可能同樣的一段話,每個人的解讀可能不同。那我們,可以做些什麼呢?其實並不困難,就是把單向溝通變成雙向溝通。透過對談與討論,去更了解職業與職能,不論是和業者談,或者是和該領域的職人談,或許能讓自己對職業的了解是更接近真實的。

3. 學用合一

回顧前面提及:「學那麼多還是無法學以致用,不如以後出職場再學」的想法,換個角度思考,若能夠邊做邊學,從實習、打工、實作中探索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,學習不只能更有動機,也能更有方向與目標。透過實作學習再實作不斷的過程,可以慢慢補足真正需要加強的能力。雖然很多學校都是大三、大四開始實習,但等到實習的時候才突然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、或自己一開始努力錯方向了,可能會有些可惜。好好把握每一個體驗的機會,也或許出職場後發現不足再回來進修也是個不錯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