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與我們的距離

根據勞動部統計,台灣在今年 5 月失業率創 7 年半來新高,高達 4.11%,也就是說大約每 20 人,就會有 1 人失業。或許你現在會想,20 人中,我應該不會是其中一個人吧 ? 英國牛津大學 Oxford Economy 研究團隊預測,現有的 702 種職業中,約有一半將會消失,所有就業者中有 47% 處於「有風險」狀態,也就是大約每 2 人,就可能有 1 人失業。或許你現在開始會有點擔心,也或許你覺得離未來還遠等面臨了再說,但無庸置疑的,並不是疫情造就了產業轉型,產業轉型是必定的趨勢,只是因為疫情加速。未來並非尚未來臨,而是正在我們的眼前。

0%
台灣 5 月份失業率創 7 年半新高
0%
未來約有一半職業將面臨消失風險
0
每 2 人就有 1 人面臨失業的可能

3 大能力,是未來我們不可缺少的

面對疫情,產業有些轉變,我們總是用過去學習的,去面對未來的問題,但實際上這些並不一定能符合未來趨勢或滿足未來職場上的需求。那麼,有哪些能力,是面對後疫情時代,或是未來的我們不可缺少的呢?

1.科技運用

近程來看,疫情讓許多人需要居家辦公,開始要學習如何開線上會議、運用線上的媒材……等,遠程來看, 5G 、 AI ……等數位化更是未來的趨勢,因此具備一定程度運用數位科技的能力,這些能力可能遠遠不只是會使用 word、google meet、excel ……等工具的基本盤,還包括了大數據分析、程式語言的撰寫、軟體硬體的運用……等。

可能有些人覺得,未來有許多工作可能會被科技取代,不吃香。但換個角度想,被取代的並不是某些職業,而是某些職業的某些能力。譬如會計師不一定會被AI取代,懂得如何運用科技讓做事更有效率,並把更多時間花在其他AI無法做到的事情,不但不會成為會計界的冗員,還有可能成為會計界的明星。

2.人際互動

科技無法取代的,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、連結與溫暖,但絕非是因為科技轉型,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才重要,此職能從過往到現在甚至是未來都是相當重要的,因為多數的職業都會接觸到人、和團隊一起工作。以下有三個人際互動的能力,是我們可以培養的。
第一,換位思考,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。試著去站在對方的角度想,想想對方說這句話的原因是什麼,或者是自己所做所說的事,會讓對方有什麼感受,除了了解對方的需求、讓對方有被理解的感覺,也能讓自己避免被主觀想法蒙蔽。第二,溝通表達。溝通時可多運用雙向溝通,確保彼此的理解是一致的,也要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,其中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、說服能力,也涉及到第一點的同理心……等。然而,溝通不只是說,傾聽也是相當重要的,當我們願意用心去傾聽而非一直表達自己的意見時,才更能聽見別人的聲音,走進對方的世界。第三,團隊合作,雖然現在也有許多工作是可以獨自一人完成,或者是和機器完成,也有人喜歡一個人有效率的工作,但俗話說:「一個人走的快,許多人走的久」,願意和他人分工合作,除了各發揮自我專長讓力量更強大,也能提供心理上的互相支持協助。

3.專業加深加廣

有些人可能覺得,只要擁有足夠的科技能力或人際互動能力,就可以免於被機器取代,但就算是AI工程師(科技取向)或者是老師(人際互動取向),不夠專精、獨特也有可能會失業。科技運用能力與人際互動能力是多數職業共通需要的能力,但在自己的專業中,如何加深、加廣,成為此領域中獨一無二的一顆星,或許更是我們可以思考的。
譬如農夫,會運用科技的農夫可以增加農產採收的效率,善於人際互動的農夫可以利用溝通表達賣出自己的產品,但目前這樣的農夫其實已經有很多,一部分還是無法面臨被淘汰的危機。但若農夫加深自己在農業的技能,譬如有機養殖、精緻農業,或更專精於培養某一個農產品的能力,同時也加廣自己的其他技能,譬如結合餐飲教育做食農教育,或者結合在地故事及文化體驗產生地方創生,傳統的農業也會變成一支獨秀的明星。

3 件我們「現在」可以做的事

或許看完這篇文章,你會有一些些的思考,有一點點意識到關於未來好像需要做出一些改變,但我們都知道,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選擇當面臨危機時才去處理。或許隨遇而安也是種不錯的做法,但面對未來時可能會有些焦慮、緊張、害怕,此外隨遇而安也需要有足夠的本錢,因此,以下三點推薦給大家,從「現在」做起:

1.自覺-我是誰?我在哪?我在幹嘛?

如果看完文章你已經在思考這些訊息和自身的關係,恭喜你已經跨出第一步了!疫情造成什麼影響,我未來或現在的工作有什麼改變?就算現在還沒有目標,有什麼共通的職業能力是我現在可以培養的?我目前有什麼樣的專長、能力?我所處的環境現在、未來會有什麼變化?我現在做的、學的事情是否足夠應付未來所需具備的能力?我運用科技的能力大概在什麼程度?我善於和伙伴溝通合作嗎?我的能力在我的領域上夠專業嗎?有沒有其他能力是我可以多加學習或結合的?我為了什麼想要改變?每天多問自己一些問題,試著去回答它,覺察自己,也觀察環境,這些會成為支持的力量,也可能是未來方向的引路燈。

2.定向-求職網是了解未來職能趨勢的好夥伴

選一個心目中理想的職業,或者現在正在從事的職業,想想看該職業有什麼樣的工作內容、工作任務、工作產出,這些又需要什麼樣的能力,思考完畢後可再去比對求職網,你或許會發現現在的職場已經和你想像中有些落差,例如因應疫情,可能發現職業需要的科技能力更多門檻更高了,何況是未來更劇烈的變化。了解職場所需,有助於我們了解未來努力的方向,但千萬不能忘了未來隨時都在改變,也不能一昧的只遵從網路的資訊,透過訪談或實際體驗的了解會更真實。

3.行動-未來就在眼前

俗話說: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」,但實際上我們做再多,還是永遠不會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,那為什麼還是需要行動呢?行動是在累積能夠獲得機會的門檻,也是我們決定衝刺時需要的本錢,現在的行動可能不單單只是為了未來的溫飽,更可能是我們對於理想的堅持與付出。
針對提升運用科技的能力,除了參加課程學習,現在網路上也有許多免費的資源可以自主學習。針對人際互動的能力,從平常與人溝通的時候就可以做練習,多和他人聊聊天,或者和夥伴合作完成某些事情,試著從過程中換位思考,其實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養這樣的能力。最後針對專業的加深加廣,學習的形式有很多,例如:看書、蒐集網路資訊、體驗、參加各種活動(即使疫情, Accupass 或 FB 上仍有許多線上的活動)……等,也可以在日常中試著多想像、發揮創意,兩個截然不同的專業或能力也有可能蹦出新滋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