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 能 概 念

職能的概念其實沒有這麼複雜,以廣義職能概念來說,從我們日常生活中,達成有意義活動的行為都是職能;然而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規範下,在職能上有了新的定義,簡單來說就是「完成某一項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知識、技能、態度或其他特質」

職 能 概

職能的概念其實沒有這麼複雜,以廣義職能概念來說,從我們日常生活中,達成有意義活動的行為都是職能;然而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規範下,在職能上有了新的定義,簡單來說就是「完成某一項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知識、技能、態度或其他特質」。

冰 山 模 型

我們藉由 Spencer & Spencer的「冰山模型」概念 (如右圖),來說明職能是由水面上 (外顯能力:如知識、技能等) 及水面下(潛在能力:如態度、其他特質等) 所組合而成
  • 外顯能力部分:較易透過觀察、評估或調查等方式佐證,並可藉由培育或訓練而加以改變
  • 潛在能力部分:不易透過觀察、評估或調查等方式得知,較難藉由培育或訓練加以改變,此部分通常與個性及成長環境有關,需經長時間的陶冶才可能有所改變。
回應前面所說,職能就是描述執行某項特定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,並依此進行分析或培訓 !

冰 山 模 型

我們藉由 Spencer & Spencer的「冰山模型」概念 (如下圖),來說明職能是由水面上 (外顯能力:如知識、技能等) 及水面下(潛在能力:如態度、其他特質等) 所組合而成
  • 外顯能力部分:較易透過觀察、評估或調查等方式佐證,並可藉由培育或訓練而加以改變
  • 潛在能力部分:不易透過觀察、評估或調查等方式得知,難以藉由培育或訓練加以改變,此部分通常與個性及成長環境有關,需經長時間的陶冶才可能有所改變。
回應前面所說,職能就是描述執行某項特定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,並依此進行分析或培訓 !

改 善 學 用 落 差

相信很多人都跟我們一樣,在畢業後面臨就業時發現,所學與工作職場所需能力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,而這感覺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學用落差問題」,再加上學校/產業/企業對於培訓的認知不同,也造成人才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日趨嚴重,為改善前述問題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近年來積極推動職能相關政策,希望能藉此提升我國人才知能,亦加速產業轉型及提升競爭力!

改 善 學 用 落 差

相信很多人都跟我們一樣,在畢業後面臨就業時發現,所學與工作職場所需能力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,而這感覺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學用落差問題」再加上學校/產業/企業對於培訓的認知不同,也造成人才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日趨嚴重為改善前述問題,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近年來積極推動職能相關政策,希望能藉此提升我國人才知能,亦加速產業轉型及提升競爭力!

職 能 相 關 法 規

承如前面所述,為改善我國「學用落差」及「人才良莠不齊」之問題,參考許多先進國家(如:美國、澳洲、德國、日本等)的作法,發現多數國家近年來在環境變遷及人才缺口不斷擴大下,皆積極重視人力資源政策,投入規劃產業職能或建立技能標準(人才規格),作為連結產業供需兩端的橋樑;目前在我國職能政策所依循的相關法規,分別為經濟部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8條及勞動部的職業訓練法第4條之1,來協助並推動我國職能制度!

職 能 相 關 法 規

承如前面所述,為改善我國「學用落差」及「人才良莠不齊」之問題,參考許多先進國家(如:美國、澳洲、德國、日本等)的作法,發現多數國家近年來在環境變遷及人才缺口不斷擴大下,皆積極重視人力資源政策,投入規劃產業職能或建立技能標準(人才規格),作為連結產業供需兩端的橋樑;目前在我國職能政策所依循的相關法規,分別為經濟部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8條及勞動部的職業訓練法第4條之1,來協助並推動我國職能制度!

職 能 基 準 / 模 型

為改善前面所述的問題,我國積極推動職能相關政策,而職能基準/模型(人才規格)之建置與發展為非常重要的項目,藉由這國家級的人才規格建立,協助我國人才能理解職業所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,再依此檢視相關等能力缺口,並針對缺口擬訂改善計畫 (如:學習計畫、培訓計畫、招募計畫及考核計畫等)。
目前在我國職能基準/模型最有效的運用方式,為發展職能導向課程 ( iCAP ),該課程為通過勞動部課程品質認證,直接依據職能基準/模型中職業所需之職能內涵進行培訓,並能確認受訓學員能真正習得該項職業之職能,藉此希望成為暢通人才供需兩端之橋梁。

職 能 基 準 / 模 型

為改善前面所述的問題,我國積極推動職能相關政策,而職能基準/模型(人才規格)之建置與發展為非常重要的項目,藉由這國家級的人才規格建立,協助我國人才能理解職業所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,再依此檢視相關等能力缺口,並針對缺口擬訂改善計畫 (如:學習計畫、培訓計畫、招募計畫及考核計畫等)。
目前在我國職能基準/模型最有效的運用方式,為發展職能導向課程 ( iCAP ),該課程為通過勞動部課程品質認證,直接依據職能基準/模型中職業所需之職能內涵進行培訓,並能確認受訓學員能真正習得該項職業之職能,藉此希望成為暢通人才供需兩端之橋梁。